吉祥航空上的闹剧,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起因是有个一岁多的小女孩,跟着爷爷奶奶坐飞机,哭闹不止,打扰到了前后左右乘客。
奶奶哄了一会,还试着让她看手机里的视频转移注意力,但都收效甚微。
正在苦恼时,两位乘客“挺身而出”,把小孩抱到厕所里,美名其曰“给她立规矩”。
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一幕。
飞机上狭小的卫生间里,小女孩扒拉着门,哭得撕心裂肺,一个劲地喊奶奶。
两人没有安慰,而是语气激烈地放狠话:
“别哭!”
“什么时候不哭,什么时候就可以出去。”
光说不够,还拿手指指人,用以威慑。
教她坐飞机要有坐飞机的样子,不能哭,不能闹,不能玩手机,也不能看视频。
“这么小的小孩不许看手机了,
你的眼睛还要不要了?”
过了会,小孩或许意识到了哭闹没有用,也或许是被陌生人强大的气场吓懵了,只能强忍着小声抽噎,换来两人铿锵有力的威胁:
“出去再哭的话,又要抱进来。”
“再有声音的话,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
完成这场酣畅淋漓的教育事业后,当事人之一上传了现场视频,感觉自己做了件好事。
结果反手被网友教做人了。
事情闹大后,吉祥航空也发了个声明。
整体说法差不多,强调小孩的爷爷奶奶对这事知情且同意的,小孩母亲也很理解这件事,还说俩女子的行为在“提供协助”。
这用词实在匪夷所思,说得好像这俩陌生人做得很对,大家应该表扬他们一样。
说实话,整件事都让我想不明白。
为什么孩子的爷爷奶奶能够如此心安理得地让陌生人把孩子带去封闭空间进行“教育”?
为什么机组工作人员在听到这样激烈的呛声后,没有及时前往了解情况并进行劝阻?
为什么陌生乘客,能理直气壮、居高临下地去“教育”(实为教训)一个年幼的小孩?
又为什么孩子的母亲得知完整事件后,还说做得好。
这和霸凌有什么区别?
和拘禁又有什么区别?
这小孩才一岁多啊,估摸着刚刚学会走路不久,能讲明白的话也不多。
她还没上过幼儿园,过去短暂的人生里,可能从来没和家人分开过。
很难想象被关在封闭卫生间里,被迫和陌生人相处,被指着鼻子大小声的时候,她是什么感受?害怕吗?恐惧吗?举目无援心茫然吗?
这样的场面会带给她创伤吗?
会不会以后每次,她走进相似的封闭环境,都能想起曾经她还是个小不点时,被那些大她好几倍的人指指点点,恶语相向的样子呢?
她甚至很难理解自己为什么被这样对待。
毕竟从头到尾,好似没人关心过她为什么会哭,直接默认就是她不听话,不受管束。
但是,或许是飞机起飞时她感到不舒服呢?或许是气压变化导致身体哪里痛呢?
很多成年人,在飞机起飞时也会感受到胸闷不适,又何况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呢?
只是她还小,很多东西她不理解,也说不出来,因此更需要成年人在一旁加以宽慰和引导,而并非直接施以暴力与恐吓啊。
不得不承认,这次事件里各方人员的态度折射出的,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态度。
以前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没想到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容忍度却越来越低,直接从上到下逐渐变成了一个“厌童”的社会。
网络上随处可见对孩子的审判与吐槽。
飞机上的他们,“简直就是恶魔”。
高铁上,他们被要求不能哭闹。
地铁里,网友恨不得把不懂事的陌生小孩“打到连亲妈都不认识”。
包括有些公共机构为了避免冲突,也会想当然地直接针对性处理孩子以及孩子家长。
有网友反馈过,太原高铁段曾反复播放广播让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孩子只要有哼唧声,没有大声哭闹、尖叫,也会被立马拉去车厢连接处,连座位都不给回。
最后甚至10个小时时间里,家长绝大多数时间都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
在网上搜索一些关键词,更多人露骨地表现出对儿童的厌烦,乃至是厌恶,颇有种“少生少育,天下太平”的内涵。
微博上,大家说“人之初,性本恶”。
因为“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无理由哭闹过”,所以“讨厌现在的童是理所当然的”。
小红书上有人吐槽:讨厌小孩不需要理由。
到了能匿名的知乎上就更恐怖。扬言要直接掐死的,一拳打死4个的比比皆是。
就很神奇。
平时这些平台用户相互看不上,大家各玩各的,都觉得对方傻逼。但在关于小孩的事上,却能默契地达成共识,站在同一立场。
受负面情绪驱使,那些对小孩及家长“重拳出击”的行为,常常会得到支持和赞赏。
高铁上小孩一路吵闹,男子怒不可遏爆发出一阵怒吼,高能输出,网友纷纷向他致敬,说是自己的嘴替,希望下次坐车还能遇上这种大哥。
飞机上这俩女子对小女孩“言传身教”后,照样有人给这“软硬皆施的教育方法点赞”。
大家完全对孩子失去了宽容和耐心。
人们生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公共意识,觉得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的情况,是应该被阻止和被纠正的。即使没有任何条例如此规定。
那些“制裁”行为就此被笼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衬托出“勇士们”的公正无畏。
如果人们只和孩子家长掰头,姑且还能算作是成年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当有些成年人忽视边界,直接把矛头指向年幼的孩子时,事情就变味了,充斥着更多难以言喻的恶意。
但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无论这个人是怎样的人,平时上微博还是上小红书,自由派还是爱国派,男权还是女权,都不约而同地讨厌小孩,恨不得弄死小孩。
甚至有不少还会付诸行动。
感觉整个社会被“厌童”情绪腌入味了。
真的搞不懂。
很多成年人犯了错,大家都会用“他还是个孩子”来开脱。怎么碰到真正的小孩,人们反而更加刻薄,更加不善解人意了呢。
我们怎么能指望一个孩子什么都懂呢?
实际上,和小孩讲道理很难的。因为他们对世界规则的理解还没有构成。
他们也没有那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没办法一制止就让他们停止哭闹。
尤其是那些连人话都听不懂的婴儿。
他们的哭闹声是在传递情绪,是对外表达的过程。这是他们使用的特殊语言,也是主要的活动和锻炼,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还要求小孩像机器一样,一按遥控器就安静下来,根本不现实。
至于为什么大家听到小孩哭声容易烦躁,其实也有很科学的解释。
英国《儿童学学报》上有论文说:婴儿哭声对成人是一种特殊的刺激。
许多人听见婴儿哭声就骤然紧张,是因为哭声会引发成人心率和血压的波动。
它刺激成年人大脑,促使父母照顾婴儿;对父母以外的人而言,被这种声音影响时,会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便不用费心照顾。
这种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就会带来远超别的噪音所带来的焦虑。
孩子哭闹是不受控的,但旁人对带小孩家长的呵斥却是清醒自发的。两者之间到底谁更没有素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如果说生了孩子不懂管教的父母是巨婴,那些硬是要让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做出他们那个年纪无法做出的让步的人,难道不是更巨婴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特别有意思。
有人问婴儿哭声算不是扰民:
答主列举了德国人的一个条例:
作为居民,必须接受正常的社会环境。
同样的,
“居民必须接受婴儿在夜间啼哭的声音”。
Müssen(必须)这个词在德语里是比sollen语气更严重的一个词,一旦成年人对成年人用了这个词,那就意味着绝无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德国人眼里,婴儿的哭声就不该被视为噪音,而是正常环境音。
其它一些西方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将6岁以下婴幼儿的哭闹声定性为“自然声”。
目的是保护孩子们发声的权利,即使吵到了附近的人,也不得将孩子们赶走。
反观国内,或许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现代社会里的“厌童”,本质上是一种“恃强凌弱”。
一个很诡异的现状是,成年人在公共交通上大声打电话刷短视频,甚至做出一个更加出格的行为,极少有人去劝阻,去抗争。
但是碰到哭闹的小孩,大家却突然“公德心”暴涨,恨不得把他们发上网审判。
想来想去,那些无理取闹的人说白了就一个逻辑:遇到比我强的人,那你就该让着我,因为我是弱势群体。如果遇到比我还弱的,就像带小孩的家长,那就赶快给我闭嘴吧。
果然,“双标”才是如今最普遍的价值观。
在这样一种魔怔的大环境下,也难怪小女孩会问出:“凭什么大人就可以那么大声,凭什么小孩子大声就要挨骂”。
说白了,不就是觉得这类人好欺负吗?
甚至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是“欺负”,而是在“维护秩序,伸张正义”,所以大开绿灯。
但这不该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啊!
是的,现在生育率越来越低了,大家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了,这是大家的自由。但我们得承认,社会未来还是要靠现在的小孩。
说得俗点,他们确实是祖国的花朵。至少以后我们的养老金还得靠他们交出来。
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对儿童有所包容,不该对着正常的生理现象输出情绪;也不能把个人的权利无限放大,去挤压其它群体的权利。
但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年纪稍大一点的小孩肆意妄为,如果还是能听懂话,至少也应该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规则。
说到底,理解和包容都是相互的。
说回事情本身。
还有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是恐怖——孩子家长对这些事是默许,甚至理解的。
这似乎意味着他们内心也觉得这样的孩子是应该被批评、被制裁、被教育的。
他们潜意识里可能还会如释重负般想:
“我平时跟你说什么你都不听,现在让别人给你点教训,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不听话。”
感觉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典型思维。
他们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对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听话、顺从。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家长的“威胁”:如果你再继续哭,就让狼外婆/老拐子把你抓走。
相信也有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童年:但凡有一点做得不如父母意,就会换来一阵毫不留情的暴打。你越哭,只会被打得越厉害。
所以会有杨永信,用电击让人戒网瘾,让小孩在疼痛中被驯服,再不敢忤逆。
所以也会有豫章书院,不听话就打,一直打到没有自己的思想,打到不会反抗。
你可能要问了,这样也无法让小孩成才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构呢?
因为他们满足的并不是孩子,也不对孩子负责。他们的甲方是家长们,而家长下的需求不是让孩子“成功”,更不是让孩子“快乐”,而是让孩子“听话”。
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很多家长就是有这种需求。他们不在意孩子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以后成不成功、牛不牛逼,他们只是需要有一个听话的、任凭摆布的傀儡娃娃。
甚至他们愿意为此花很多很多的钱。
还一本正经地美化这个行为,冠冕堂皇地用“我都是为你好”的言论将其合理化。
但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好罢了。
所以他们愿意让渡出责任和义务,让陌生人不分轻重、无视边界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反正这孩子我是管不了,谁能管谁管。只要让TA听话,怎么着都行,随打随骂随便吧。”
结果有些孩子被推到前台成为众矢之的,最应该承担责任的家长反而轻飘飘隐身了。
现在大家都在呼吁不要厌童,要给孩子以宽容,但我悲哀地觉得,只要这样的家长还存在,厌童的情绪就会越演越烈。
真心希望家长们早点明白,孩子不是附属品,不是买回来的毛绒玩具,而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乖乖听话。
也别动不动就对孩子下重手放狠话。你对待孩子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孩子未来对你的样子。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火星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shichang/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