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隋炀帝的时代,你能得到的历史经验只有一个:历史上能入主中原的外族政权基本都是东北来的——在隋之前,整个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基本上就是鲜卑部族不断进攻中原的历史。虽然五胡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但匈奴、羯主要是在五胡十六国的前期活跃,到了后期,就基本上是各种慕容来闹场子了。到最后统一北方的北魏也是鲜卑拓跋。至于隋与北周、西魏、北魏之间的承继关系,这个应该是常识,就不用再说了。
而且就在隋朝已经统一中国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个并未消失的鲜卑政权,那就是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它的建立者就是慕容吐谷浑。以此来说,鲜卑对于中国的影响,实际上是从三国一直延续到了唐朝。而如果把视角扩大到东北,那么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起家之地也就是范阳和平卢(安禄山对河东的控制力并不强),即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部分地区。
当然,鲜卑这一族发展的后期,随着其实力的壮大,他们控制的地域也逐渐扩大,已经并不止于东北一隅,但是这是他们发力的起点。哪怕是在隋朝之后,辽金也都是崛起于东北进而占据了北方的大国。所以直到蒙古入主中原以前,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掉以轻心。
从地理环境的变化来看,东北蒙古西北虽然都属于北方,但是他们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东北地区虽然开发较晚,但却是非常适合农耕的地方,也很容易积累资源。再加上中国古代对于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开发比较早,这使得东北地区只要通过燕山的几条通道就可以与中原产生广泛的联系,因此汉化程度也会更高。
因此,在东北地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经济发展往往与距离中原地区的远近成正比。通常,即便是同一部族,南方的部族发展程度也会比北方更高。甚至直到今天,在东北内部,辽宁的经济情况以及相关数据也会比黑龙江好。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东北地区稍微崛起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再加上中原地区动荡,他们就很容易趁虚而入,争夺中原的政权。而对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一旦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政权,就必须尽全力予以打击。而高句丽的实力和规模是完全都得到这个标准的——鼎盛时期的高句丽,拥兵数十万,在后面与唐朝的战争中,也是几万几万的派出大军。而且,隋炀帝之所以发动对高句丽的打击,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高句丽与突厥勾结,这一点史书里也有提到,那样整个隋朝的北方将面临空前威胁。
至于说隋炀帝为什么要在高句丽地区消耗那么大的力量,其实可以参考后来的辽和明。辽是在与金的作战中消耗了自己的主力,而辽东则成为了大明的无底洞,以至于要靠“三饷”来单独支撑这一地区的作战。
不过,征发实打实的百万大军去作战,肯定不是打高句丽的正确方法。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完全支撑不起这种规模的后勤保障。应该说,隋炀帝征高句丽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并不算强,所以这个烂摊子还得交给后面的人收拾。
隋唐打高句丽,应该说既有历史思维惯性,也有一些现实决策因素,而人终归是难以逃脱经验的影响。正如大清基于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让中国成功一统北方、安定西域,以为北方边患基本可以就此消除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有人会开船从海上来。但至少在高句丽的时代,隋唐的皇帝们还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火星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shichang/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