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最早知道黎巴嫩这个地方,是小时候看罗马史。罗马史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第二次布匿战争那段。罗马人的噩梦-汉尼拔是迦太基的将军。而迦太基,这个与罗马缠斗百年,罗马历史上最大的敌人,原本只不过是腓尼基人的城邦泰尔在非洲大陆上的一个殖民地。而腓尼基,就基本上是今天的黎巴嫩。腓尼基人前后两个首都,都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内。黎巴嫩这个国家,虽小,但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文明古国。
黎巴嫩境内山地为主,没有沙漠,有高山、峡谷、沃土、沙滩,属于冬暖夏凉、阳光雨水充沛的地中海气候,谷地土壤肥沃,迥异于中东其他地方的沙漠气候和环境。它还有良港和悠久的航海、经商传统。也许正因为黎巴嫩灿烂的文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人、法国人相继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而黎巴嫩,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夺的焦点之一。
欧洲教会和基督徒发起前后9次十字军东征。黎巴嫩正处于进军耶路撒冷的必经之地。十字军之后,黎巴嫩虽然被阿拉伯帝国统治,境内基督教却信众庞大,教派也很多,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马龙派都有;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也在此共存。
后面出国读书,同组的一个同学,也是黎巴嫩后裔,但很小就随家人逃离了这个国家。我们也聊过几句黎巴嫩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
黎巴嫩是多种宗教文化汇聚的焦点,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会和分权共治政体,但同时,也为日后宗教冲突和内战埋下了伏笔。黎巴嫩可以是人间天堂,也可以是人间地狱,就取决于宗教之间是否发生冲突。
2
一战结束后,英法签约,规定约旦、伊拉克、巴勒斯坦归英国委任统治,黎巴嫩和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在二战中的1943年,就宣布独立,1946年,英军和法军都撤离了黎巴嫩。黎巴嫩本来只包括沿海的一个比较狭窄的长条地段。法国为了削弱叙利亚,把叙利亚的很大一部分领土划入黎巴嫩,这使黎巴嫩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但也埋下了民族冲突的苦果。下图中的黑色虚线是奥斯曼帝国时代黎巴嫩( Mount Lebanon Mutasarrifate)的边界,可以看到原本黎巴嫩是以基督教马龙派为主,领土扩大后,划入了大片穆斯林居住的领地。划入后,黎巴嫩基督徒(其中马龙派是最大的分支)仅占总人口的 50% 多一点,而黎巴嫩逊尼派穆斯林的数量增加了八倍,什叶派穆斯林增加了四倍。同时,法国在政策上显著偏向基督教徒。
现代黎巴嫩宪法起草于法国托管时期(1926年),规定了各宗教团体之间的权力平衡,但法国要保证其基督教盟友的政治主导地位。总统必须是基督徒(实际上是马龙派),总理必须是逊尼派穆斯林。根据 1932 年的人口普查,议会席位按照 6 比 5 的基督徒/穆斯林比例分配。宪法赋予总统对议会批准的任何立法的否决权,实际上确保了即使人口分布发生变化,6:5 的比例也不会被修改。
黎巴嫩独立时人口130万,基督教徒占60%,穆斯林占40%,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差不多各占一半。当时各教派根据1926年宪法,就国家权力分配达成了协议,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逊尼、什叶两派分权共治,相互制约。根据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徒担任,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二战后的十多年,黎巴嫩经历了和平发展的繁荣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在阿拉伯世界独树一帜。
虽然,民间各宗教和教派平时相安无事,但通婚很少,不同宗教之间,互不往来。当时的黎巴嫩,和平繁荣,贝鲁特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3
黎巴嫩的不幸在于,黎巴嫩的南边就是中东乱源,以色列/巴勒斯坦。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地方划出一片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二天,七个阿拉伯国家联手向以色列宣战,结果惨败,巴勒斯坦100万难民出逃,其中40万人涌入黎巴嫩。黎巴嫩本来就只有100多万人。1960年,穆斯林已经占据黎巴嫩人口的大多数。
本来并不牢固的平衡被打破。黎巴嫩权力分享机制建立在人口比例基础上,而穆斯林人口骤增,导致权力分配的变数加大,要求调整的呼声增强。基督教派不让步,穆斯林强烈要求,矛盾开始明朗化。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武力抵抗以色列,总部设在约旦。1967年以色列从约旦手里夺取了约旦河西岸。更多的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两次中东战争后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中的60万进入约旦,当时的约旦人口只有50多万人,巴勒斯坦难民比约旦总人口还多。
1970年9月约旦国王决定约旦不再欢迎巴解组织,武力驱逐。巴解组织总部和大量巴勒斯坦难民迁到黎巴嫩南部,黎巴嫩的人口比例更加失衡。黎巴嫩南部,被巴解组织控制,东部被叙利亚控制。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持续15年。穆斯林和基督徒互相杀戮。1976年的达穆屠杀就是其中之一。"中东瑞士"变成了叙利亚和以色列角力的战场。1982年,以色列出动9万大军进攻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南部。1982年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就是以色列默认,基督教马龙派的黎巴嫩长枪党动手。1982年,在以色列入侵后,真主党成立。开始三年处于秘密状态,1985年才公开宣布。1983年以色列撤军之前,黎巴嫩南部由以色列及其小弟控制。
以色列撤军后,黎巴嫩继续内战,黎巴嫩内战之混乱,在人类的内战史都是罕见的。内战并不单纯是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战争。穆斯林之间也在互斗。一会儿叙利亚支持“阿迈勒运动”打巴解组织,一会儿伊朗支持真主党打叙利亚支持的阿迈勒运动,一会儿伊拉克的萨达姆支持马龙派打真主党,一会儿马龙派内讧,基督徒自己打自己,一会儿叙利亚联合穆斯林打基督徒。
最终在1990 年 8 月,各方就宪法修正案达成一致,内战结束。国民议会扩大到 128 个席位,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各占一半。除了真主党之外的民兵武装解散。内战后的分权架构,伊斯兰教势力占了上风,虽然议会中两大教派席位均分,但跟1943年相比,基督教派的地位略有下降。今天的黎巴嫩政府,并没有按教派划分,三月八日联盟中既有阿迈勒运动和真主党,也有基督教马龙派的自由爱国运动。
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到了黎巴嫩三分之二的领土。但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巴嫩南部,仍然在真主党的控制之下。
1983年,虽然以色列撤出了大部分南黎巴嫩领土,但在黎巴嫩南部仍然保持了一个小的安全区。以色列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以色列占领区的总面积达900平方公里,约占黎巴嫩总土地面积的10%。人口大约18万,约占黎巴嫩总人口的6%。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这个安全区旋即被真主党占领。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爆发冲突,战争持续了34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停火。停火也解决不了问题,以色列仍然得不到和平。
4
纳斯鲁拉被炸死后,网络上很多“以粉”又开始颅内高潮,称赞以色列武德充沛了。老实说,今天以色列的“武德”完全无法与当年的以色列相比。
1967年,以色列用了6天时间彻底打败了埃及、约旦及叙利亚,以色列的领土扩大了三倍,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罕见的一方压倒性胜利。
1973年,在遭遇埃及和叙利亚的突然袭击后,以色列反败为胜,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再次取胜。
1982年,以色列的武德已经大不如前,但也是在一周之内,就从以黎边境,推进到了贝鲁特,把巴解组织赶出黎巴嫩。
今天以色列的“武德”,也就是打打治安战,到现在也没地面出兵黎巴嫩,和当年比,差得实在太远了。
以色列的“武德”,把周边阿拉伯国家都打得心服口服,但还是没能带来和平。后面以色列转向怀柔政策,和巴解组织法塔赫签订和平协议。以色列怀柔政策其实非常成功,把本来同样“胆大包天,武德充沛”的法塔赫,变成了仰人鼻息的,靠以色列施舍活着的小绵羊。
阿拉伯国家心服口服了,法塔赫也怂了,还是没带来和平。法塔赫怂了,又出了一个哈马斯。把巴解组织赶出黎巴嫩了,又出了一个真主党。
今天的以色列,硬的也用了,软的也用了。无论是“硬的武德”还是“软的文治”都很成功,但仍然无法带来和平。
指望炸死一个纳斯鲁拉就能带来和平,那也太小瞧以色列建国后的那批领导者了。那批人才是一时之杰,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色厉内荏的内塔尼亚胡能解决?以色列的对手,从埃及、叙利亚这样的中东大国,换成了哈马斯真主党这样的民间组织,却仍然无法消灭对手,带来和平。老实说真有点丢脸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火星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shichang/2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