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2024WRC)上,来自169家企业的600余件机器人登上舞台,练书法、夹橘子、跑步??掀起新一轮机器人热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此次展会上,医疗相关的机器人增长显著,不少突破性首发产品开始崭露头角。
展会期间,北京奥达智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达智声)创始人张博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据他介绍,近两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迭代提高了手术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与临床应用速度,未来手术机器人技术将更加注重标准化、精准化,有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不过,张博也提到,医疗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缓慢是行业共识,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如研发成本高企、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技术路线与临床需求不平衡等。一旦商业化不达预期,资金紧张的企业很可能被淘汰,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需在3年至5年的时间里完成国外厂商探索了20年的商业化历程;同时还需平衡研发投入和市场回报,在突破技术壁垒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价值,以应对资金拉扯和市场挑战。
奥达智声创始人张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 每经记者 杨卉 摄
当前手术机器人的主要技术难题是如何实现软组织精准穿刺
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技术及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处理等相关领域钻研的十余年里,张博一直在尝试提高软组织穿刺的精准度。据他介绍,通常来说,医生做这类手术全凭经验。以肝脏肿瘤穿刺消融手术为例,医生需通过意识融合的方式找到血管和病灶的位置,对个人能力要求很高。虽然超声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查看,但超声图像清晰度较低,可视区域较窄,很难看全。
“一旦落针位置偏移,很可能导致消融不完全,在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时将部分癌细胞带到正常组织,大部分1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医生才能做到一次性定位。”张博称。
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及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现象,但也同样面临着软组织精准穿刺的难题。“(精准穿刺)需要机器人能适应患者呼吸、体位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组织变位,而业界先前的技术过于依赖传统算法,有一定局限性。”张博称。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底以Che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浪潮的出现,为大批手术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多样化情况,加速技术落地和临床应用创造了机会。2024WRC,张博带来的木星智能软组织穿刺介入导航手术机器人就借助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我们的手术机器人是面向肝癌消融患者的,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影像融合技术可将术前的CT影像与术中实时的超声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手术30%由医生手动操作,70%由机器人自动化操作,能辅助医生快速实时定位病灶位置,从而提高穿刺精度。”
张博告诉记者,目前来看骨科领域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软组织穿刺领域则仍有待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推广,将加快软组织穿刺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的时间。在他看来,未来手术机器人技术将更加注重标准化、精准化,有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不过,要用上人工智能也不容易。据张博透露,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行业模型是闭源的,创新企业无法使用,自研的模型由于适应症状不同也无法互通,需与多家医院合作获取合规化数据,积累的技术经验也需结合临床数据验证。“(像)我们前期的准备时间就蛮长的,做了很多前期验证,与医院合作实现数据交互后才完成训练。”
技术路线与临床需求不平衡,商业化加速进行中
张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调研数据来看,国内每年约有36万至39万的肝癌新发患者,以及更多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需求与可操作医生数量之间有缺口。而公司的手机机器人虽然已经发布,但还需等待相关资质审批,与医院合作推广也需要时间,距离临床使用还有一定距离。
其实,不只是辅助穿刺机器人,一直以来,商用进展慢困扰着整个手术机器人产业链。张博告诉记者,影响商业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技术路线与临床需求之间不平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医疗机器人研发初期大多侧重于创新,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或是一个临床问题,没有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的话很难形成好的产品。即使做出产品,到了进入医院的环节,各个医院、医生、患者的需求也都不同。要做出能满足所有需求的产品,需要很多前期调研并有所取舍。好的产品不一定就好卖。”
此外,相对较高的价格也影响着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据张博介绍,手术机器人价格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部分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如电机、减速器等关键组件,抬高了制造成本;二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抬高了研发成本。“国内在手术机器人这方面相对来说人才还是比较稀缺的,培养成本非常高。为了能赶超,(企业)会堆很多人来做这个事情,成本就更高。”
不过,张博也表示,随着临床的逐步普及、零部件价格下降以及开发效率的提升,未来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商用的模式最早要追溯到达芬奇,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但现在市场不会给我们20年时间去做这个事情,想把20年变成10年,再变成5年,对我们还是蛮有挑战的。”
张博直言,目前业内已经出现同质化现象,企业需权衡研发与回报,在突破技术壁垒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价值,以应对资金拉扯和市场竞争。另外,手术机器人要商业化还需获得必要的审批和资质认证,需要政府、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增强公众的信任和认知。
每日经济新闻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火星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hangye/6456.html